投资工程管理学院获批202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4项
近日,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的立项公告,投资工程管理学院成功获批共计4项科研项目基金,标志着学院在科研创新与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质的突破。
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控,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视为学院发展的重要任务。此次立项成功是学院科研工作的新起点,也是学院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契机。学院将继续秉持创新引领理念,深化对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支持与引导,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促进跨学科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高效协作与机制创新。同时,学院将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聚焦学科前沿与重大现实问题,努力产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投资工程管理学院获批202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绿色信贷政策下企业出口产品绿色竞争策略的特征识别、效应评估与驱动机制研究
负责人简介:刘田广,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与产业经济,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经研究》、《经济科学》、《国际贸易问题》、《产业经济研究》与《投资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东北财经大学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
项目简介:如何平衡贸易与环境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与实践领域关心的重要话题,在绿色金融赋能加快构建绿色贸易发展体系的背景下,本项目旨在研究绿色信贷政策的绿色化授信准则能否调整企业出口产品竞争策略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能在学术领域进一步明晰企业应对绿色信贷政策的产品级策略反应,拓展绿色信贷政策经济效应评估和出口贸易发展的研究边界,也能在实践领域为中国部署绿色金融及一揽子政策组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等提供有益借鉴。
项目名称:考虑竞争因素的低碳知识开放平台动态运营策略研究
负责人简介:杨煜,山东省济南人,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期间从事低碳经济、知识管理、博弈论等相关领域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和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曾获得东北财经大学新生学业奖学金。
项目简介:低碳知识开放平台作为推动低碳知识传播和应用的重要渠道,具备促进低碳技术共享与合作的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相关方对该平台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缺乏深入理解,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本项目将深入研究平台的成员规模、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性运营策略等管理问题,旨在为优化平台运营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支持。本项目通过构建动态视角下的运营策略理论框架,不仅为平台运营商的管理实践提供决策支持,还对全球各国、企业和组织实现《巴黎协议》及“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环境与生态意义。
项目名称:智慧建造领域内企业信息化技术吸收机制、驱动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负责人简介:孙毓鸽,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建筑信息化、智慧建造、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熟练掌握Python编程语言以及BIM、CAD、SPSS等软件,考取BIM一级、BIM二级结构证书。曾获得2023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项目简介:本项目旨在系统探讨智慧建造领域企业信息化技术吸收机制及其关键驱动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提升对策。通过在现有TOE框架中引入风险维度,扩展为TOE-R框架,全面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智慧建造中的驱动力。项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结合方式,运用“静态实证与动态仿真”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深入揭示信息化技术吸收过程中多重前因变量的动态联动机制,以及其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演化趋势。基于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以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项目名称:基于多维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估指标多尺度空间解构研究
负责人简介:洪行宇,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韧性和系统动力学等相关议题。
项目简介:城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具有显著的复杂性特征。预计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2%,城市的复杂性特征也会愈发显著,呈现出显著的多尺度、多维度、多层级的特征。项目研究旨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交叉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中的因果循环关系对多维视角下不同尺度下的城市韧性研究,深入分析在城市韧性建设实践中目标约束、层级传递,针对韧性评价或称中差异化目标、多维度、多尺度等问题建立一套面向不同维度下的多尺度空间解构与评估主体的方案,从而推进我国城市韧性科学评估以及提升路径的有序展开和规范进行,为后续的城市韧性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撰稿:刘田广、杨煜、孙毓鸽、洪行宇
审核:王晓姝、冯玉明、吕丹